辛棄疾《生查子 獨遊雨巖·溪邊照影行》

溪邊照影行,天在清溪底。
天上有行雲,人在行雲裡。

高歌誰和余?空谷清音起。
非鬼亦非仙,一曲桃花水。


作品信息:

名稱:生查子 獨遊雨巖

作者:辛棄疾

朝代:宋朝


作品關鍵字:-山水詩 -孤獨 -壯志難酬

作品賞析:

【註釋】:
這是辛棄疾作品中又一首即事敘景、寓情於事之作。此詞作年雖然難以確考,不過可以肯定這是詞人削職閒居、退居帶湖期間 ,「倦途卻被行人笑,只為林泉有底忙」(《鷓鴣天 》)的情況下寫作的。題目中的「雨巖」,位於江西永豐縣西二十里的博山腳下。據韓淲《澗泉集》卷十二一首題為《朱卿入雨巖,本約同游,一詩呈之》的詩中說 :「雨巖只在博山隈,往往能令俗駕回。挈杖失從賢者去 ,住庵應喜謫仙來。中林臥壑先藏野,盤石鳴泉上有梅⋯⋯」由此可以想見當地風光之清幽。作者留連雨巖,填詞賦詩,以抒發其情懷。
本詞前二句「溪邊照影行,天在清溪底 」,寫的是詞人在溪邊行,從溪水倒影中照出,可見溪水的清澈。溪中倒影不但有人,而且有天,天在溪底,把清溪之「清」寫盡。溪水平明如鏡,人影只是水鏡中一點,其背景有廣闊的天空,一齊照入溪水,從中使人得知溪面之大。但天空本是青冥無物,照入水底如何見出?於是借「行雲」來點明。行雲本在天,如今水底的天反借行雲而見 ,這是詞人體物精到處。「天上有行雲」句 ,如果理解為天上之天 ,就沒有什麼意義,這裡說的是水底之天,它承上補足「天在清溪底」句,啟下引出「人在行雲裡」句。這個「人」是遙應首句溪水中的「照影 」,這才有「在(水底天的)行雲裡」的視覺感受。以上四句全從清溪倒影落墨,表現的是詞人當時那種自覺行走於藍天之上、白雲之中的飄飄似仙的獨特感受和恬靜愉悅的心情。唐朝詩人賈島在《送無可上人》中曾寫過「獨行潭底影,數息樹邊身」兩句,寫的正是這種感受,但又不如這首詞來得清新自然,富於韻味。
接下來兩句「高歌誰和余?空谷清音起 」,作者又另辟新境。寫自己「高歌」而問「誰和余 」,意在殷切希望有相和者。不聞有人和,只有「空谷」中響起「清音」,表達了作者心境之孤獨。這種孤獨感,恐怕不能只理解為沒有旅遊的伴侶,必須同詞人當時特殊的處境聯繫起來理解 。多少年來,作者力主抗金、和者甚寡,反而遭到排擠和打擊,從句中可以看到詞人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的有意無意的流露。後二句「非鬼亦非仙,一曲桃花水」,寫得極細膩 。蘇軾《夜泛西湖》五絕句中,有句雲 :「湖光非鬼亦非仙,風恬浪靜光滿川 。」詞人在這裡借用了「非鬼亦非仙」五字,表現的是他聽到「 空谷清音起」後的心理活動。
他「高歌 」之後 ,在這空曠之地,聽到「空谷」的「清音 」,起初懷疑是鬼怪發出的,繼又懷疑是神仙發出的,末了才又加以否定,得出「非鬼亦非仙」的結論。然而,究竟是什麼發出的「清音」呢?原來是「一曲桃花水 」。《禮記·月令》說:「仲春之月,始雨水,桃始華。」《漢書·溝洫志 》「來春桃華水盛」注引《月令》後解說:「蓋桃方華時,既有雨水,川谷冰泮,眾流猥集,波瀾盛長,故謂之桃華水耳。」「一曲桃花水 」,潺潺長流,清音流轉寄托了詞人身處逆境,不改報國之志,而又孤獨無援的憂鬱之情。
此詞上闋以寫形為主,筆法自然平實,下闋以寫聲為主,筆法婉轉曲折,虛實結合,相得益彰。



相關宋詞:




發表評論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
圖片 表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