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棄疾《滿江紅 游清風峽,和趙晉臣敷文韻·兩峽嶄巖》

兩峽嶄巖,問誰占、清風舊築。更滿眼、雲來鳥去,澗紅山綠。世上無人供笑傲,門前有客休迎肅。怕淒涼、無物伴君時,多栽竹。
風采妙,凝冰玉。詩句好,余膏馥。歎只今人物,一夔應足。人似秋鴻無定住,事如飛彈須圓熟。笑君侯、陪酒又陪歌,陽春曲。


作品信息:

名稱:滿江紅 游清風峽,和趙晉臣敷文韻

作者:辛棄疾

朝代:宋朝


作品賞析:

【註釋】:
據《鉛山縣志·選舉志》記載:趙晉臣,名不迂,紹興二十四年(1154)進士,官中奉大夫,直敷文閣學士。清風峽在鉛山(今屬江西 ),峽東清風洞,是歐陽修錄取的狀元劉煇早年讀書的地方。辛棄疾的這首《滿江紅 》,以「游清風峽,和趙晉臣敷文韻」為題,主要寫趙晉臣,說清風峽的詞句,也是從屬於人物描寫的。這首詞用「古今人物,一夔應足」來稱頌趙晉臣,難免失之過份 ,但從全篇的藝術構想來看,這又很有他的道理。趙晉臣既然是個如此出眾的人物,為什麼得不到朝廷的重用,卻被小人算計,賦閒在窮鄉僻壤呢?其實,瞭解辛棄疾的人不難發現,他於紹熙五年(1194)從福建安撫使崗位上下來,退居鉛山農村,長達10 年之久 。趙晉臣此時是從江西漕使崗位上被免職,也來到鉛山居住。這時,他們兩人都在鉛山 ,遭遇極為相似 ,所以,作者大有同病相憐之感。瞭解到這些寫作背景之後,我們再仔細欣賞這首詞,便不難感悟出作者的憂憤是何等痛切、真實。
起句寫清風峽形勢 ,接著便將筆鋒轉向趙晉臣。「清風舊築 」,指劉煇曾經讀書其中的清風洞;如今歸誰佔領呢?不用說是和他同游的趙晉臣佔領的。住在清風洞,既可眺望「兩峽嶄巖 」,又可欣賞「雲來鳥去,澗紅山綠 」。但這裡人跡罕至,豈不孤寂?以下數句,即回答這個問題。「世上無人供笑傲」,還不如住在這裡領略自然風光,這是第一層。即使「門前有客 」來訪 ,也大抵是些俗物,還是「休迎肅」為好,這是第二層。如果因無人作伴而感到淒涼,也不必「怕 」,多栽些竹子就是了。這是第三層。層層逼進 ,把趙晉臣超塵拔俗、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,表現得淋漓盡致。
下片的「風采妙,凝冰玉 。」歌頌趙晉臣冰清玉潔,乃是對上片的概括。「詩句好,餘膏馥。」則由頌揚人格進而讚美文采。《新唐書·杜甫傳贊 》云:「他人不足,甫乃厭餘,殘膏剩馥,沾丐後人 。」趙晉臣的詩「餘膏馥 」,那也是可以「沾丐後人」的。進而用《韓非子·外儲說 》「如夔者一而足矣 」的典故,把趙晉臣推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,不須再說什麼了。
於是換筆換意 ,由感慨人、事歸到留連詩、酒。人,像秋天的鴻雁,今天落到這裡,明天飛向那裡,住無定所。我和你都是一樣。事,像飛出的彈丸,應該圓熟些,處事何必那麼固執。這次同游,你既陪酒、又陪歌 ,真是千載難逢的見面啊!以「陽春曲」收尾,緊承「陪歌 」,指趙晉臣的原唱,自然也帶出自己的和章。宋玉《對楚王問》雲 :「客有歌於郢中者,其始曰《下里巴人》,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。⋯⋯其為《陽春白雪 》,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。⋯⋯是其曲彌高,其和彌寡 。」岑參《和賈至早朝大明宮詩》結尾云:「獨有鳳凰池上客,陽春一曲和皆難。」辛棄疾的這首《滿江紅 》,是和趙晉臣的原唱的,贊原唱為《陽春曲 》,則對自己的和詞已含自謙之意,可謂一箭雙鵰。恰如其分地運用典故,收到極佳的藝術效果。



相關宋詞:




發表評論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
圖片 表情